“除了看不见,我什么都能做。”武汉一位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视障残疾人对未来充满信心。“不用回老家,在居住地就可以申请(残疾人)补贴。”“跨省通办”免去山东一位残疾人往返奔波之苦。还有俗称“瓷娃娃”的残疾人不仅实现自主就业,还组织团队为更多残疾伙伴提供“AI+电商”职业技能培训……
5月18日,第三十五个全国助残日到来。我们欣喜地看到,在党和政府的殷切关怀、民政部门和各级残联的帮助支持下,越来越多残疾人走出命运阴霾,积极学习、努力生活、融入社会,奋力创造属于自己的人生精彩。
残疾人事业是“春天的事业”。党和政府对残疾人事业“格外关心、格外关注”,持续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,健全关爱服务体系,积极为残疾人办实事、解难题。一个个残疾人自强自立、成就自我的故事,印证着我国残疾人事业发展蒸蒸日上,折射出社会对特殊群体的尊重理解包容。
康复服务是助力受损身心恢复的第一关。“我可以精准控制仿生手的每一根手指头。”因意外失去手臂的残疾人重新获得写字、弹琴等能力,激动之情溢于言表。这背后,是中国残联等九部门联合发布《关于推进科技助残的指导意见》,提出到2030年,助残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显著增强。同时,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和残疾人辅助器具补贴制度全面实施,多地将AR字幕眼镜、智能假肢等高科技辅具纳入补贴目录。此外,专业心理辅导帮助纾解心结,心理重建助力重拾生活信心,用爱鼓励残疾人重扬前行风帆。
知识同样在改变残疾人的命运。各地教育、残联等部门推动落实《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(2024-2035年)》,强化特殊教育普惠发展保障措施,促进融合教育水平不断提升。自2014年起,教育部门连续11年为盲人考生在高考中提供盲文试卷。近5年来,全国每年走进大学校门的残疾学生超过3万名。敞开教育大门,不给残缺设限,拥有知识技能的残疾人出路更宽。
就业是获得经济与人格独立的关键。程序员、美发师、咖啡师、快递员、网络直播达人……众多职业里都出现残疾人的身影。除了残疾人努力自食其力,政府和有关部门也积极做好就业服务工作,将帮助残疾人就业列入民生实事清单,建立残疾学生就业帮扶台账,为残疾人创业项目提供政策资金支持……各地因地制宜,创新思路,组织就业培训、牵线搭桥、创造岗位,促使更多残疾人实现自身价值、获得贡献社会的机会、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生活。
无障碍环境更是保障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必要条件。积极落实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》,在城市新建或改建过程中,科学系统考虑残障人士需求,使盲道更畅通、坡道更便捷、信息更可及,为残疾人融入社会扫除物理、数字、心理障碍。
一年一度的全国助残日,犹如扶残助残里程碑,记录已跨越的障碍鸿沟,发现仍需抵达的远方高度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深刻领会“残疾人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力量”重要指示精神,切实保障残疾人平等权益,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,助力残疾人勇敢克服困难挑战,积极追求人生梦想,让残疾人与健全人携手绘就和谐、文明、奋进的时代新画卷。
来源:人民网-观点频道
(版权声明: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若有侵权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删除。)
欢迎法律在线咨询 律师在线咨询 法律咨询电话 婚姻律师咨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