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中,一些地方聚焦典型案例中的“不担当不作为、推诿扯皮”等突出问题,出台相关措施,激励干部担当作为。
现实中,“不担当不作为”呈现出多种形式,搞“假把式”是其中之一。少数党员干部看似忙碌,却不解决实际问题。有的将为民服务的初心束之高阁,把职责异化为机械的“打卡流程”;有的奉行“多做多错、少做少错”的消极哲学,把岗位当“官位”、职责当“负担”,工作中只见“太极推手”,难见“攻坚拳头”;有的口号喊得震天响,表态调门特别高,但就是不见行动,或者动起来慢悠悠……这些搞“假把式”的做法,既是宗旨意识的松动滑坡,也是形式主义、官僚主义的变种表现,与新时代干部担当要求背道而驰。
更值得警惕的是,这种不良风气的危害不容小觑,具有深层传导性。对个人发展而言,“温水煮青蛙式”的懈怠会逐渐消解进取精神,让工作能力在舒适区里“生锈”;对组织建设而言,若是缺乏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,少数人的“不作为”得不到纠正,就可能引发“破窗效应”,导致实干者的汗水得不到认可、“假把式”的敷衍得不到惩戒,从而形成“劣币驱逐良币”的不良生态;对党群关系而言,干部的不作为、慢作为直接损害党和政府的公信力,在干群之间筑起无形的“心墙”,让党的惠民政策在“最后一公里”落地受阻。
与“佛系”“躺平”现象相比,“假把式”具有一定的迷惑性和隐蔽性。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,光说不练只会误事,真抓实干才有希望。这就需要营造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的良好氛围,铲除“假把式”滋生的土壤。
首先,构建科学有效的制度支撑。完善考核评价机制是关键抓手,需要建立立体化考评体系,既看“显绩”又看“潜绩”,既重“当下功”亦考“长远利”,对干部在改革攻坚、基层治理、民生保障等一线的工作成效进行精准画像,将考核结果与晋升、评优、奖惩挂钩,让有为者有位、能干者能上、优秀者优先。同时坚持严管厚爱结合,对占着岗位不作为、面对难题绕道走的干部果断调整,为在改革深水区涉险滩、破藩篱的干部容错纠错,真正形成“能者上、庸者下、劣者汰”的良性循环,让干事创业成为干部队伍的鲜明底色。
其次,不断夯实思想根基。理想信念是党员干部的精神脊梁,必须从这个“总开关”入手固本培元,从思想深处激发真担当、真作为的内生动力。当前正在开展的学习教育,正是要引导广大干部常修常炼共产党人的“心学”,把“功成不必在我”的精神境界与“功成必定有我”的历史担当融入血脉,让“大道至简,实干为要”成为行动自觉。
事业兴衰,关键在人。只要让科学的考核指挥棒精准识别“真作为”与“假把式”,同时树牢担当之志、提升作为之能,在机遇面前主动出击,在困难面前迎难而上,就能让广大干部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勇于担当、善于作为,用实干书写无愧于党和人民的时代答卷。
《人民日报》(2025年05月28日 19 版)
(版权声明: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若有侵权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删除。)
欢迎法律在线咨询 律师在线解答 法律咨询热线 免费法律咨询热线